心理学研究表明,过往的情感记忆,会刻印在我们的“关系模式”中,一旦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积极的满足,容易使心理停滞在未被满足的阶段,在情感关系中去掌控对方,索取爱,在感情中难以建立信任感,信任危机伴随着感情,难以建立轻松快乐的关系。甚至,不断重复父母错误的行为 ,将童年阴影笼罩在自己的孩子身上。
就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的:
从成年期开始,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,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——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,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。
亲爱的来访者
2、认识丢失的自己,才能找回丢失的自己;
3、认识丢失的自己: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述求:我要和你幸福一生;讨好式婚前性主动,不求承诺的激情;主动证明自己的清白;失去爱情就失去生命:“我在你心里的位置就是世界给我的位置,你不在乎我就是世界不容我。”
4、找回到自己:我是幸福的,我是有价值的,我是值得被爱的,我就是爱,我的心就是我的世界;
5、当你开始爱自己,全世界都会来爱你……
03 致二孩父母
1、每一个寄养的孩子,她(他)的身体信息都记录到一份被抛弃的记忆,0~6岁只要不是亲父母共同食宿为主的孩子,都算寄养;
2、父母给孩子的小小礼物,都是爱的象征。一粒糖果都是爱,对二宝的礼物时记得给大宝一份对应的表达;
3、永远不要对二宝说:我对你的好(只给二宝买东西)不要对姐姐(哥哥)说,因为这份“特殊关照”实际上是把二宝放在了与大宝对立面的位置,为成年后的竞争关系埋下隐患。也是演化为手足兄弟姐妹为争夺遗产激烈争夺战的种子前因。
4、二孩父母随着大宝的长大,会从大宝身上多少总结出养育孩子的经验,往往开始重视对二宝的培养教育,加大对二宝的“付出”与“保护”。这种补偿无异于刻舟求剑的现实演绎。在大宝身上的遗憾,希望通过对二宝的培养与付出补偿回来。实际作用是,加大了大宝的丧失感、不配得感、失落感,强化了二宝优越地位的理所应当,助长了二宝挑衅规则的保护伞意识。结果是,成年后的老大内心脆弱,很难独当一面活出自己;成年后的老二心胸自私、不懂感恩,容易僭越规则。
5、在孩子的心灵深处,父母的身份无人能替。从小由祖辈全权带到上小学的孩子,潜意识里的“妈妈”认同了养育者奶奶(外婆)。所以,对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开始生活的孩子,第一件事是,不要急着修理孩子,放下“教育”、“督促”孩子的执念。父母需要做的是,完完整整的全然接纳由爷爷奶奶(或外公外婆)养成父母感觉是“不良”习惯的孩子。
6、放下对孩子“教育”的企图;任何时候,爱是治愈的良药,接纳是打开心门的钥匙,孩子从你这里失去的未满足情感,潜意识会复制原生家庭的模式,用再社会化的经历去重生;
7、父母给孩子的最好教育,就是父母学会爱的自我教育。
04 重建信任就是重生
婴儿期并不是什么都不懂,她的内在生命经历了什么,都会如实的接收到,只是(头脑表达)不知道的知道(生命信息)。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
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岁半。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。此外还通过双眼、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。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,婴儿将产生信任感;反之,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、反复无常,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。
埃里克森说,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,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。这时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,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,如果自己需要母亲,她自会到场。这种恒定的、连续的、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(或自我统合)的最初感觉。
在这一阶段,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,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,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。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,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。这种儿童敢于冒险、不怕挫折和失败。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,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。正如案例中的女孩,在自己需要母亲的时候,母亲没有及时出现,这种心理体验一直持续到她11岁,因此,恐惧的特质稳定下来,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呈现出来,这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对男友的不主动联系产生不满、抱怨的情绪,让一场本该互相被爱滋养的恋爱演变成一场身心俱疲的互相消耗。这是我在接下来的个案咨询中,需要与来访者共同面对的课题。
本文由 吴宁 原创发布于爸妈在线。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