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鬼谷子》有云:“言多必有数短之处,行多必有数败之患。” 在风云变幻的人生舞台上,“多言多败,多事多害” 仿若一记醒世警钟,长鸣于耳畔,告诫着世人言语与行事需秉持审慎之态。
多言,往往是祸从口出的开端。语言,这本是沟通交流的桥梁,一旦失去节制,便可能沦为伤人伤己的利刃。古有杨修,才思敏捷,却恃才放旷,屡次在曹操面前逞口舌之快。曹操视察新筑园子,于门上题一 “活” 字,杨修便不假思索解为 “阔”,令曹操心生不悦;后曹操传口令 “鸡肋”,杨修又擅自揣摩上意,散播退兵言论,终引得曹操大怒,以扰乱军心之名斩之。杨修之死,死于多言,他未能深谙上司心思,在不当之时多言妄议,将自己推向绝境。今亦不乏此类,职场中,有人在会议尚未定论之际,便高谈阔论,过早亮出底牌,既暴露自己的浅薄,又可能因言语冒犯同事、忤逆上级,为职业发展埋下隐患;社交场合,未经思索的闲言碎语、背后议论,稍有不慎便传入他人耳中,破坏人际关系,声誉毁于一旦。可见,滔滔不绝并非智慧彰显,适时缄默才是处世良方。
多事,恰似自找麻烦的泥沼。人生诸事繁杂,各有其运行轨迹,贸然插手,易打乱节奏,引火烧身。邻里间,本应遵循 “井水不犯河水” 之默契,偏有好事之人,对他人家事指手画脚。张家婆媳稍有摩擦,便凑上前去,你一言我一语,或添油加醋,或片面劝解,结果婆媳矛盾不仅未缓和,反倒激化升级,自己也卷入是非漩涡,落得里外不是人。职场上,他人任务分配既定,职责分明,若有人越俎代庖,强行干涉,打乱工作流程不说,还易引发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危机,被视为不懂规矩、爱出风头,遭人反感排挤。世间万物,自有其内在规律与平衡,多事者以自我意志强行介入,犹如莽撞的闯入者,破坏和谐,制造混乱,最终累及自身。
然而,强调 “少言少事” 并非倡导冷漠消极、明哲保身。在大是大非面前,正义之声不可缄默,挺身而出义不容辞。当目睹弱势群体受欺凌,此时的仗义执言是人性之光的闪耀;当社会发展遇瓶颈,合理建言献策是公民担当的体现。只是这种 “言” 与 “事”,需基于对局势的洞察、对道德法律的敬畏,做到言必有中、行必有果。
“多言多败,多事多害” 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,它提醒着我们于言语的海洋、行事的迷宫中,时刻保持清醒,约束自我。用审慎为言语把关,以克制为行动上锁,方能在人生旅程中避开暗礁险滩,驶向顺遂安然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