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向心外寻佛:谈本心的自足与觉悟
发布日期:2025-06-15       作者:一言

在香火缭绕的古寺中,总可见到双手合十的信众,目光虔诚地望向殿内庄严的佛像,仿佛解脱的答案藏在那鎏金的衣褶里,或是端肃的眉目间。他们带着对“心”的困惑、对“佛”的向往,在晨钟暮鼓中寻觅,却不知千年前圆悟佛果禅师早已留下箴言:“是心不必更求心,是佛何劳更觅佛。”这短短十四字,如同一束强光穿透迷雾,照见众生向外驰求的迷途——原来真正的佛性,从未离开过我们的本心,如同明月始终高悬,不因乌云遮蔽而消失。

世人常将“心”与“佛”视为两个分离的存在,以为心是需要追逐的猎物,佛是远在彼岸的目标。于是有人埋首经卷,在文字中拼凑成佛的路径;有人苦修苦行,试图用肉体的磨砺换取心灵的纯净;更有人执着于外在的仪式,以为焚香跪拜的次数能丈量与佛的距离。这恰似一个人捧着镜子寻找自己的影像,在镜面的反光里反复端详,却不知影像本就是自己的显现。心外求心,犹如水中捞月,手越搅动,月影越破碎;佛外觅佛,恰似骑驴找驴,脚未离地,却以为要奔赴远方。

禅宗典籍里有则公案:僧人问“如何是佛”,禅师答“干屎橛”。这看似粗陋的回答,实则是破除执念的棒喝。佛性不在神圣的表象里,而在当下的觉知中。就像阳光平等地照耀尘埃与鲜花,我们的本心从未被烦恼污染,只是被分别心的乌云暂时遮蔽。六祖慧能在碓房舂米时顿悟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并非因他获得了某种神秘力量,而是看透了“心外无佛”的真相——所谓修行,不过是拂去心上的尘埃,让本有的光明自然显现。

其实,觉悟从不在远离生活的别处,而在日常的起心动念间。当我们以专注之心做好一顿饭,以慈悲之眼看待他人的过失,以平和之态接纳生命的起伏,便是佛性的自然流露。就像溪水不择高低,始终保持流动的清澈,我们的本心也无需刻意雕琢,只需放下“求”与“觅”的执念,便能在日用常行中见真性。

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“求心之法”“觅佛之途”,若变成新的执着,反而会遮蔽本心的光明。不如放下手中的地图,因为目的地不在远方;熄灭寻觅的灯火,因为心光本自通明。就像潮水退去后,沙滩会自然显露出贝壳的光泽,当我们停止向外驰求,便会看见:原来佛性从未离开过此刻的觉知,本心始终是那片承载万念却不染一尘的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