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鉴心尘:在目耳之间寻得本然
发布日期:2025-07-20       作者:一言

1753004544960383.jpg

两千年前,庄子于《徐无鬼》中留下玄机:"以目视目,以耳听耳,以心复心"。这十三字如古琴清响,叩问着生命本真——当目返观照之本,耳复听闻之性,心归虚明之境,文明所掩的本然,便如松涛穿林,竹露滴响,在时光深处渐渐明晰。

人类的感官原是天地赋予的镜鉴,却在欲念中蒙尘。《列子》有云:海上之人与鸥鸟相戏,心无机巧则群鸟翔集;一朝萌捕念,鸥鸟便高翔不落。今人之目,何尝不是困于五色之障?执美颜以饰貌,迷华服以炫俗,视域沦为欲望的橱窗;人之耳,溺于信息茧房,喜闻谀辞而厌清音,听道竟成偏见的回响。庄子所言"以目视目",非闭目绝视,而是卸去贪著之累——如陶潜东篱采菊,抬眼即见南山凝翠,云气氤氲中尽是自然真意;苏轼赤壁泛舟,侧耳但闻江流呜咽,水月相照里全是天地清音。此时的目与耳,如未琢之玉,照见万物本貌,接纳世界的原初馈赠。

比感官更易迷失的,是被智巧桎梏的心灵。《道德经》谓"心使气曰强",当心机丛生,便如镜覆尘灰,难映本真。庄子"断鹤续凫"之喻,道破人间迷执:截鹤胫以补凫足,强分短长,终伤物性。人心亦然,以功名刻度丈量生命,用是非框架剪裁世界,本然之心便在计算中扭曲。真正的"复心",是颜回"心斋"时的虚室生白,是庄周梦蝶后的物我两忘,是婴儿般的赤子之心——不执善恶,不别美丑,如明镜悬空,物来则应,过去不留。《清静经》说"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",唯有剥落层层执念,方能见得心体如澄潭,映日月而不眩,照山河而不浊。

在技术织就的密网里,庄子的智慧愈发清亮。当我们沉迷短视频的碎片狂欢,困于算法编织的信息牢笼,心已随物逐流,失却了停泊的港湾。幸而生命里总有返照的瞬间:春晨推窗,听乳燕初啼划破寂静,看朝露在草叶上滚成珍珠;秋夜漫步,任月光漫过衣襟,听落叶在石阶上敲出清响。此时的目与耳,卸下了文明的重负,心亦摆脱了机巧的驱驰,在"无用"的时光里,遇见最本真的自己。就像《黄帝阴符经》所言"机在目",当感官回归纯粹,心灵便获得了觉醒的契机。

若想践行此道,不必求诸高远,只需在日常中留几分"疏狂":食时忘器,细品粳米的稻香、菜根的清冽;行时忘履,感受泥土的软硬、风丝的凉暖;静时忘思,任呼吸如游丝般漫过胸腔,看念头如浮云自聚自散。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,实则是对生命的深情返照——让目不再为五色所迷,耳不为五音所乱,心不为五欲所困。当我们以这样的姿态面对世界,便会发现:朝晖夕霞,原是天地的无心妙笔;松风涧水,皆是自然的现成清音。

"以目视目,以耳听耳,以心复心",此中真意,不在远离人间,而在返璞归素。如流水任器方圆,却不失澄明本性;似白云随风聚散,仍保有轻盈本真。当我们在目之所及处见天地大美,在耳之所闻处听自然真韵,在心之所悟处遇本然之我,便懂得:最美的风景,不在他方,而在洗净尘埃的眼底;最真的自己,不在他求,而在褪去执迷的心中。这或许就是庄子留给世人的启示——在感官的纯粹中照见世界,在心灵的虚静中回归本然,如此,方能于人间烟火里,守住一份不沾尘埃的清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