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帝内经》中 “喜则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” 的智慧箴言,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辉。这句古老的养生之道深刻揭示了情绪与健康的内在关联:愉悦的情志能让气血调和、精神畅达,使人体的荣卫之气畅通无阻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,人们愈发意识到,养身绝非仅仅是锻炼筋骨、滋补身体,更重要的是养护情志,让心灵的阳光照亮生命的根基。
情志调和是身体健康的内在基石。中医理论认为,人有 “七情”—— 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每种情绪都对应着脏腑功能的运行状态。《黄帝内经》明确指出 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,情绪的过度波动会直接导致气血紊乱、脏腑失调。现实生活中,那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往往脾胃虚弱,经常暴怒的人容易肝气郁结,过度思虑的人常常失眠多梦,这些现象都印证着情志对身体的深刻影响。相反,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,能让气血如春风拂过的溪流般顺畅运行,使心脏泵血有力,肺部呼吸深沉,脾胃运化有序,身体的各个系统在和谐的状态下高效运转,自然百病不侵。正如古人所言 “笑一笑,十年少”,积极的情志本身就是最好的养生良药。
情志调和是生命活力的外在体现。一个人如果情志不畅,即便拥有强健的筋骨,也会显得萎靡不振;而情志通达的人,即便年事已高,也能保持矍铄的精神状态。历史上著名的养生家嵇康,不仅擅长养生之道,更注重情志的修养,在《养生论》中强调 “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”,即便身处乱世依然保持豁达的心境,最终成就了健康长寿的佳话。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,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、内啡肽等快乐激素,这些物质不仅能让人感到愉悦,还能增强免疫力、加速新陈代谢、延缓衰老进程。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,那些心态乐观、情绪稳定的人,往往精力充沛、思维敏捷,对生活充满热情,这种生命活力正是情志调和赋予的珍贵礼物。
情志调和需要主动的修养与呵护。养情志并非被动等待愉悦降临,而是要在生活中培养调节情绪的能力,建立积极的心理模式。古人提倡 “知足常乐”,并非消极避世,而是通过降低对外在事物的过度欲望,减少因求而不得产生的烦恼;主张 “事来而心始现,事去而心随空”,是教会人们不纠结于过往、不忧虑于未来,以平和的心态活在当下。在现代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滋养心灵,在阅读中沉淀浮躁,在运动中释放压力,在自然中找回宁静;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支持,与亲友倾诉烦恼、分享喜悦,让情感在交流中得到疏导与升华;更可以通过反思内省提升情绪觉察力,在情绪波动时及时调整心态,不让负面情绪在心中积累发酵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人们常常忙于追逐外在的健康指标,却忽略了内心情志的养护。当我们把养生简化为健身房里的汗水、保健品的堆砌时,不妨回归《黄帝内经》的智慧,明白 “养身先养心,养心先调神” 的真谛。情志如同生命的指挥棒,调和则身心和谐,紊乱则百病丛生。养情志不需要昂贵的成本,却需要持久的坚持 —— 用宽容化解怨恨,用豁达驱散焦虑,用感恩替代抱怨,用希望照亮迷茫。
“喜则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” 不仅是古老的养生之道,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生活哲学。养身之路从来不是单一的筋骨锻炼,而是身心同修的系统工程。当我们学会养护情志,让心灵充满阳光,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会沐浴在和谐的能量中,生命自然会绽放出健康、活力与光彩。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修一颗平和之心,养一份愉悦之情,让情志调和成为生命最坚实的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