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好口舌,方能避祸
发布日期:2025-09-11       作者:一言

4R6A9951.JPG

《尚书》中 “言多必失,祸从口出” 的箴言,如同穿越千年的警钟,时刻提醒世人:言语是一把双刃剑,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。人的许多祸端,往往都始于那张管不住的嘴。

纵观历史,因言语招祸的例子不胜枚举。三国时期的杨修,凭借过人的才智屡次解读曹操的心思,从 “一盒酥” 到 “鸡肋” 传令,他屡屡在众人面前点破曹操的意图,看似展现了智慧,实则触碰了曹操的忌讳。最终,杨修因多言而被曹操以 “惑乱军心” 为由处死,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。他的悲剧,正是印证了 “言多必失” 的道理 —— 不懂得收敛口舌,即便才华横溢,也会因言语不当陷入绝境。

反之,懂得谨言慎行的人,往往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身,甚至成就一番事业。战国时期的蔺相如,在 “完璧归赵” 和 “渑池会” 中,面对秦王的刁难,言语不多却字字有力,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,又没有激怒秦王,为自己和国家赢得了安全与尊重。他深知言语的分量,不随意妄言,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在危机四伏的外交场合中化险为夷。

在现实生活中,“祸从口出” 的情况同样常见。职场上,有人因随意议论同事、抱怨领导,被有心人传播后丢了工作;生活里,有人因一时口快,说出伤害亲友的话,导致关系破裂;网络中,更有人因随意发表不当言论,触犯法律法规,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。这些案例都在告诉我们,言语不分场合、不加克制,就如同在身边埋下 “定时炸弹”,随时可能引爆祸端。

“言多必失,祸从口出” 并非要让人变得沉默寡言,而是提醒我们要学会管好自己的嘴。说话前多一分思考,考虑言语的场合、对象和后果;遇到不确定的事情,不随意猜测传播;面对分歧矛盾,不逞口舌之快。守好口舌,不仅是一种处世智慧,更是规避祸端、守护自身平安的重要方式。

愿我们都能铭记《尚书》的警示,在言语间多一份谨慎,少一份随意,以恰当的言语待人处事,远离因口舌引发的祸端,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平稳、更顺畅。